领匠酒文化课堂:酱香型白酒的特点你知道的有哪些

领匠酒业
2025-04-14

    独特风味


领匠酒文化课堂:酱香型白酒的特点你知道的有哪些


    酱香型白酒的标志性风味是酱香,这种香气复杂而浓郁,类似豆类发酵时产生的香气,同时还伴随着淡淡的焦糊香,类似烤面包或苦咖啡的香气。不同人品尝酱香型白酒时,感受也会有所不同,有人能从中品味出花果香、蜜香等,有人则会感受到淡淡的烘焙香。这种丰富而独特的风味,正是酱香型白酒的魅力所在。

    醇厚口感

    当酱香型白酒入口的瞬间,你会感受到一种明显的醇厚感,就像喝浓豆浆时那种黏稠的质感,酒液在口腔中具有一定的附着力,不会迅速散开。这种醇厚感来源于酒液中的多种成分,包括大分子的酯类、醇类以及丰富的微生物代谢产物。

    在品尝过程中,你会体验到口感的丰富层次。它不是单一的味道,而是融合了酸甜苦辣等多种味道。甜味主要来自于酒中的醇类物质,给人带来舒适、滋润的感觉;酸味以乙酸和乳酸为主,适量的酸味可使酒体丰满、醇厚,增加酒的层次感,减少杂味和燥辣感;苦味则是由一些酚类化合物和杂环类物质产生,恰到好处的苦味能起到净口、止渴、生津的作用;辣味主要源于酒中的醛类物质,适当的辛辣味可以增进食欲。这些味道相互协调、相互平衡,形成了酱香型白酒独特而复杂的口感。

    咽下酒后,酱香型白酒的回味悠长令人难忘。口中依然留存着酒的香气和味道,这种回味不是短暂的一闪而过,而是持续较长时间,甚至在打嗝时都能感受到酒的香气,让人仿佛还沉浸在刚才的美妙体验中。

    酿造工艺复杂

    酱香型白酒采用传统的“12987”酿造工艺,这是一种极为复杂且独特的酿造方法。“12987”指的是一年一个生产周期,从重阳下沙开始,到次年重阳时节取酒结束,历经春夏秋冬四季;两次投料,分别是下沙和糙沙,下沙在重阳节进行,投入总料量的50%,高粱整颗率与破碎率控制在8:2,糙沙在下沙发酵一个月后进行,同样投入总料量的50%,高粱整颗率与破碎率调整为7:3;九次蒸煮,下沙时清蒸一次,糙沙时混蒸一次,之后还有七轮次蒸煮取酒,每次蒸煮都有其特定目的和作用;八次发酵,每次蒸煮后都要进行发酵,包括堆积发酵和入窖发酵,独特的“阴阳发酵”方式是实现酱香风味的关键;七次取酒,从第三次蒸煮后开始取酒,每个月取酒一次,七次取出的酒各有特点,调酒师会将不同轮次的酒进行精心勾调。

    在酿造过程中,酱香型白酒还有“三高”特点,即高温制曲、高温堆积发酵、高温馏酒。高温制曲时,制曲温度一般高达60℃以上,这样可以让曲里的酵母菌和变质菌快速繁殖,同时有助于提高谷物淀粉转化成糖的效率。高温堆积发酵利用自然微生物进行自然发酵生香,堆积发酵温度高达53℃,通过此过程形成特殊芳香物,也产生氨基酸等营养物质。高温馏酒时,蒸馏温度高达40℃以上,比其他白酒高10-20℃,这样有利于分离经发酵的有效成分,去除发酵过程中的副产物或不利物质、低沸点物质,这也是酱香白酒饮用不口干、不上头的一个重要原因。这种复杂的酿造工艺不仅耗费时间和人力,对酿造环境、原料等要求也极为苛刻,也正是如此,才造就了酱香型白酒独特的风味和品质。

    原料讲究

    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对原料要求极为严格,主要原料为高粱和小麦,高粱被称为“酱酒之肉”,小麦则是“酱酒之骨”。高粱一般选用当地的红缨子糯高粱,这种高粱颗粒坚实饱满、粒小皮厚,淀粉含量高,尤其是支链淀粉含量可达90%以上,十分有利于回沙工艺的多轮次翻烤,能经受住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九次蒸煮的考验。普通高粱可能只能蒸煮三四次,而红缨子糯高粱却能在多次蒸煮中保持结构完整,持续为发酵提供淀粉等营养物质。同时,红缨子糯高粱还富含1.68%左右的单宁,在发酵过程中,单宁能形成儿茶酸、香草醛、阿魏酸等香味的前体物质,最终形成酱香酒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,这也是酱香型白酒幽雅细腻、酒体丰满醇厚、回味悠长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
    小麦是酱香型白酒制曲的关键原料。大曲是一种复合酶制剂,含有淀粉酶、糖化酶、蛋白酶、酒化酶、酯酶等各种酶,是形成白酒香味成分的催化剂。在培养大曲过程中,还会形成多样的香气成分及前体物质。选用赤水河流域的小麦来制大曲,是因为这里的小麦能含有数量和品种最多的微生物,众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非常丰富,最终会影响白酒香型成分的多样性。小麦中丰富的蛋白质、淀粉、糖类、纤维素以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,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充足养分。在酱香酒的酿造过程中,小麦中的蛋白质经过微生物和酶的作用,分解为氨基酸和小分子肽,这些物质是形成酒体中呈香呈味物质的重要来源,不仅增加了酒体的风味,还调节了酒体的口感和平衡感。小麦中的淀粉和糖类物质为酵母菌提供了能源,促进了酒精发酵过程。此外,小麦的粘着力强,能将原料粘合在一起形成团块,便于发酵和蒸馏,其粗纤维含量较高,能增加原料的透气性,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,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原料的形态,使得发酵过程更加稳定和可控。

    低刺激性

    酱香型白酒采用“三高三长”的工艺,其中高温蒸馏和长期贮存是使它对人体刺激性小的关键因素。在高温蒸馏环节,接酒温度高达40℃以上,比其他香型白酒高出很多,在这样的高温下,易挥发的刺激性物质如低沸点的醛类、硫化物等会大量挥发,从而减少了酒中这类物质的含量。例如,醛类物质是导致白酒辛辣、上头的原因之一,高温蒸馏能有效降低其在酒中的残留。

    经过高温蒸馏后,酱香型白酒还需经过至少三年的贮存,在这个漫长的储存过程中,酒中的分子会不断进行缔合与排列。酒精分子和水分子逐渐形成紧密的缔合结构,使得酒的口感更加柔和。同时,一些残留的刺激性物质也会进一步挥发,酒中的有害成分不断减少,游离的酒分子数量降低,从而使酒对人体的刺激大幅减小。相比其他一些香型白酒,酱香型白酒因储存时间长,游离酒分子少。

    空杯留香

    喝完酱香型白酒后,酒杯中的香气并不会迅速消散,而是持久留存,这便是酱香型白酒“空杯留香”的特点。当你将杯中酒喝完后,放置一段时间,再次拿起酒杯,仍能闻到浓郁、独特的香气,这种香气不同于新酒刚开瓶时的香气,更加醇厚、柔和,是多种香气的复合,包括酱香、陈香、粮香等。高品质的酱香型白酒,空杯留香的时间甚至能持续一天之久。一些资深酒友会将空杯留香的持久度和香气的舒适度,作为判断酱香型白酒品质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,留香时间越长、香气越宜人,往往意味着酒的品质越好。

    纯粮酿造零添加

    正宗的酱香型白酒严格遵循纯粮酿造原则,采用传统固态发酵法,整个酿造过程中不添加食用酒精,也不添加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质。国家新标准GB/T10781.4-2024《酱香型白酒》明确规定,酱香型白酒必须以高粱、小麦和水等为原料,经传统固态法发酵制成。这意味着酱香型白酒从原料到成品,完全是粮食自然发酵的产物,保留了粮食原本的精华和风味,没有人工合成物质的干扰,这也是酱香型白酒独特风味和高品质的重要保障。

    合理酒精度

    酱香型白酒的酒精度数一般为53度,这并非偶然,而是有着科学依据。从分子层面来看,当酒精浓度达到53度时,酒中的酒精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亲和力达到最佳状态,二者能够紧密缔合。有实验表明,将53.94毫升的纯酒精与49.83毫升的水混合,混合后的实际体积并非二者之和103.77毫升,而是100毫升,这直观地显示出在53度时,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结合紧密,形成了稳定的结构。这种紧密的缔合使得酒的口感更加醇厚、柔和,减少了酒精的刺激性。在品尝53度酱香型白酒时,入口不会有过于强烈的辛辣感,而是给人一种圆润、舒适的感觉。

    从存储角度来说,53度的酱香型白酒也更具优势。由于分子间缔合稳定,在长时间存放过程中,酒质更加稳定,不易出现变质或口感变差的情况。一些优质的酱香型白酒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存放后,依然能保持浓郁的香气和醇厚的口感,酒的品质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提升,产生独特的陈香,这都得益于53度这一合理的酒精度。

    越陈越香

    酱香型白酒素有“酒是陈的香”的美誉,新酿造出来的酱香型白酒需经过3-5年的储存,才能进行勾调出厂。在储存过程中,酒中的醇类、酸类、酯类等物质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。醇类和酸类会发生酯化反应,生成更多具有香气的酯类物质,比如乙酸乙酯、丁酸乙酯等,这些酯类物质具有水果香气,为酒增添了丰富的香味。同时,酒中的一些醛类物质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,醛被氧化成酸,降低了酒的刺激性,使酒的口感更加柔和。

    随着时间推移,酒中的各种成分逐渐融合、平衡,口感变得更加醇厚,香气也更加浓郁、复杂。经过长时间储存的酱香型白酒,除了原本的酱香、焦香外,还会发展出独特的陈香,这种陈香是岁月沉淀的味道,更加醇厚、悠长,是新酒所无法比拟的。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